English

另一种“老板”

2000-10-2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老板的称呼,大体始于改革开放个体户、私营业主等经商阶层的出现,这一称呼饱蕴崇拜、渴望、炫耀和讥蔑之意。20世纪90年代,“老板”称呼蔓延至大学校园,起先是理工科研究生们称自己的导师为“老板”,后来人文、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们也跟上了这趟时髦;最初只有部分个性活跃的研究生公开称自己的导师为“老板”,后来那些沉默寡言、谨小微慎、思想“上进”的研究生也在私下交谈中暗地里称起自己的导师为“老板”来。“老板”称呼的风行,迅速挤占了“先生”、“导师”、“教授”、“老师”之类称呼的市场。

导师“老板”称呼的由来,主要有两个方面。一个是社会的变迁。现在市场经济对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已无所不及,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普遍建立,人们思想观念日趋多元,价值判断日趋实用化,商业性社会的商业性已经体现到各种称呼上。另一个是导师角色的转换。研究生导师过去是“传道授业解惑者”,现在仍然是,但其特性已大大降低。导师接到的为数众多的课题、与弟子合作的学术著作和论文,绝大部分实际完成者是研究生,署名却是导师,课题费也没几个子儿按劳分给研究生,学生心中有气,导师却心安理得,这种现状和老板与雇工之间的雇佣—被雇佣、购买—出售的性质十分相似,故而有了研究生对导师的“老板”之称。客观地说,导师角色的转变是“老板”称呼的根本由来。

以前,导师与研究生是一种典型的“学徒”式关系。导师除了教给弟子业务本领,还负有传递思想道德和做人学问的重任。现在,“老板”现象的出现,极大地冲击了这种“学徒”式关系。虽然“传道”职能还常被导师们挂在他们的嘴上,体现在他们的学术文章中,可实际上它正被迅速削弱,那种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的传统关系正在急剧淡化。这也带有一些世界性特征。西方导师与研究生明显地显现出雇佣式关系,导师带研究生搞课题,研究生更像是在给导师个人“做事”,导师近似严格意义上的老板,研究生近似严格意义上的雇工,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是学术人生之路的匆匆过客。不过,这多少是以市场等价交换为原则的,研究生劳动的付出换来劳务费、导师的尊重与认可、业务能力的实质提高等报酬,尽管他们仍然受到了“剥削”,所以大家相互尊重,彼此坦然。而中国现在的“老板”现象的出现,正是以这些应得报酬的丧失为代价的,它的后果之一是造成了研究生弟子的不满、失望与心灵的不默契。如果要说责任,不在社会,不在研究生,而在于导师自身。这为导师们提出了一个最值得研究和解决的课题。

(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肖绍清)

[值班总编推荐]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,影视剧的降格?

[值班总编推荐] 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... ...

[值班总编推荐]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